人是什么?这是一个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答案的问题。
在古希腊那里,人是理性的存在,因此德性即知识。苏格拉底认为人只有有了关于德性也就是善的知识,他才会去做善的事情,成为一个善的人。因此学习知识就是最重要的事情。善的知识不在外面,而是人自身就具备的,只是因为被遮蔽了,所以暂时没有善的知识。那么他一生的工作就是像个接生婆一样帮助大家把自己内心在善启发出来。
到了中世纪的基督教时代,认为人因为原罪的问题,失去了行善的能力,或者失去了原本上帝创造人时所赋予的本质。变成了被罪控制的奴仆。因此人行动的自由只有犯罪而没有行善。那么这时候为了自己不成为罪的奴隶,就需要救赎。救赎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无形的救赎,耶稣在十字架上为我们献上的赎价,一种是有形的救赎,那就是对教义的遵守。而教士阶层则是监督阶层。
到了近代理性主义兴起之后,人又重新回到理性的传统。尽管理性主义时代,将人从宗教中启蒙出来,但是个体的人仍然处在集体主义的结构中。在黑格尔看来,历史的发展有着自己的方向和规律,他是精神本身自主的历程,所有的个体都不过是这个历史大潮中无法左右自己命运的浮萍。这正如莱布尼茨所言,自由就像一只拉车的驴子,当他愿意拉的时候就是自由的,当他不愿意拉的时候就不是自由的。
这些背景之下,人是被集体定义的,不论是理性主义还是教义主义,个人的本质都是集体事先给予,一个人必须去完成这个定义,他一生都要按照这个要求去做。也许这就是萨特意义上的本质先于存在。本质先于存在是集体主义的特征。即使到了弗洛依德,同样是这种观念的延续。因为精神分析的前提是人是一个能分析的存在,精神分析建立在集体之上的理性活动。个体的个性和生存体验是被忽略的。
个体主义的大反叛从尼采宣布代表集体的上帝之死开始,到克尔凯郭尔的主观真理,算是拉开了个体主义崛起的大幕。而这场大幕则以存在主义为主要的思潮代表。这其中心理学的发展尤为突出。二战时期,法西斯主义对犹太惨绝人寰的对待更是对集体主义和理性主义的拷问,这带来了二者的衰落。当然这不是说理性本身是错误的,而是说理性主义有他自身的范围,不能用理性主义来排斥个体独特的生命体验。
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是个犹太人,在纳粹时期为了自己的家人而放弃了逃离,最终被纳粹关进集中营。其间辗转几个集中营,经历了惨绝人寰的虐待。这恰是给予它一种考察人自身的一个机遇。
他在集中营中经历了人被剥夺一切的生活。在纳粹集中营中,被关押的犹太人几乎丧失了一切作为人的待遇。他被剥夺了法律上人的资格,也被剥夺了人格上的资格,通过对自己亲属和同类的残杀,也剥夺了道德的存在。法律、人格和道德被剥夺之后,他只剩下一点,那就是对生存的执着。但是作者在集中营中所经历的一切,却告诉我们,一旦我们被剥夺一切,那么也就丧失了活下去的希望,死亡可能是对他最好的解决方案。自暴自弃,成为很多集中营犹太人的状态。“对自己未来丧失信心的犯人,注定要走向毁灭,由于他对未来失去了信念,他也就丧失了对精神的把握。他在自甘堕落,成为行尸走肉。”(《活出生命的意义》,华夏出版社,第89页)
这里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学是不起作用的,那么理性主义同样没有了用武之地。在集中营中,人们的理性是可能会丧失的,理性的分析对人们克服当时的死亡之境是无效的。这种情况下“我们真正需要的,是生活态度上的来个根本的转变。我们需要了解自身,而且需要说服那些绝望的人:我们期待生活给予我们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生活对我们有什么期待。”(同上书,第92页)这些思考就是生命的意义。生命的意义对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每个人都有每个人不同于他人的生命意义,这也就是克尔凯郭尔的主观真理。每个人的生命意义都是自己的真理。
在集中营的每个正在经历苦难的人,在无法改变自己处境的时候,他就要明白这些苦难的意义,是对生命的磨练。苦难中的你是独特的,是无可替代的。但是同样你的人生意义也是其他人所无法剥夺的。与其在苦难的处境中绝望,不如思考苦难在自己生命中的意义所在。一旦明白了集中营磨难的意义,就不会再心存幻想。这样我们也就不会在绝望中自我毁灭。
一旦我们有了自己的生命意义,那么从集中营中出来之后的人生重建也就变得容易很多,他会在经历这一切之后,变得勇敢,“对于回家的人来说,最重要的体验是在他经受了那么多苦难之后,除了上帝,他不再畏惧任何东西,那种体验有着无与伦比的美妙感受。”(同上书,第111页)
个体的生命意义是个体维持下去的本质存在,一旦一个个体陷入无意义的状态中,那将是一个十分痛苦的人生体验。而个体的生命意义必须从个体的经验中才能建立,而不是集体主义给予现成固定的标准。这正是上帝在创世纪中所言:“我们要照着我们的形像、按着我们的样式造人,使他们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地上的牲畜,和全地,并地上所爬的一切昆虫。”生命的意义是无法被剥夺的,但是他是上帝在创造之初就给予的。正是因为此,耶稣才说用心灵和诚实敬拜上帝,这里的心灵和诚实,是每一个个体的心灵和诚实,而不是一个统一的教义模式。活出我们自己独特的生命意义,展现上帝创造的丰盛,才是我们对上帝最大的虔诚!
欢迎透过邮箱联系作者交流:lidaonansir@163.com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